“图书盲盒”是对书籍的轻慢

2022-01-27 10:51:00 来源:央广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
打印

  近年来,随着“直播带货”“盲盒经济”的持续火爆,一些图书出版机构也趁热推出了“图书盲盒”“直播卖书”等新玩法。在电商平台上,“图书盲盒”种类繁多,大部分售价远低于所含图书标注的总价,甚至有6元10本、4元5本的极低价。消费者买到什么书全靠碰运气,且图书质量一般不高。

  想象一下购买“图书盲盒”之滑稽:我是一位年过知天命之年的历史爱好者,在某网站花了98元买了一个盲盒,满怀激动的心情拆盒,结果只有三本书《新婚必读》《认罪悔罪教育》《机械原理》,你猜接下来我会怎么做?我会毫不犹豫把书送到回收站,不耽误它们的下一个“轮回”。

  虽然我不反对“盲盒”,但把它用于书籍销售,未免南辕北辙,不得要领。读书人挑书买书,最看重什么?两个字:效用。自己需要的、喜欢的、想拥有的,一旦偏离这个需求,再漂亮、再贵的书,在他眼中也是鸡肋(藏书家例外)——拎回家嫌重、摆书架嫌挤、扔掉又有点可惜。“图书盲盒”挑战的正是读书人的这种价值取向,把精挑细拣的读书人都当成来者不拒的藏书家。

  手段与目标偏离、供给与需求错位,我不相信“图书盲盒”能登大雅之堂,为真正的读书人所接受。从价格营销策略说开去,如今的图书市场确实有反思的必要。为什么去年一场“50万册书破价到10元以下、10万册1元书”的“直播带书”受到读书人乃至出版界的高度关注?说白了,就是当下的图书价格太高了,让读书人荷包严重受伤,大家直呼“买不起”。

  三天不到实体书店,就不知道图书价格涨到什么程度。除了小说等文学类图书,一般图书的定价,早就冲过50元“线”,稍微专业一点的图书,已经冲破百元大关。同样的内容,来年换个封皮,定价就能高个几十元。一套三四本薄薄的少儿科普图书,常常在200元以上。从平均定价也不难看出这一变化,数字显示,2012年新书平均定价为52元,到了2018年,新书平均定价已涨到68.5元。图书价格“芝麻开花节节高”,印证了“书中自有黄金屋”。

  读书的买不起,买得起的未必读书,这又是另一种错配。印刷费用、营销费用、通货膨胀等都是书价日益攀高的推手,存在一定的合理性,也是出版界自身难以克服的外部因素,但是,书价本身有没有水分呢?肯定也有,否则就不可能出现实体书店一个价、网上一个价,且相去甚远。图书价格,小而化之,事关读书人的福利;大而化之,关乎国家未来发展。因此,图书价格虚高问题要引起全社会重视,不能让读书人因为买不起而读不了。

责任编辑:刘斌
分享到: